中国可能不爱听,但却是事实,拉夫罗夫:“俄罗斯没有转向东方”
马克龙最近有些奇怪。
(相关资料图)
2023年2月19日,马克龙接受法国媒体《星期日报》的采访,说的话真真是落在了俄罗斯人的心坎上。
“有些人以彻底击垮俄罗斯为目标,但无论到什么时候,这都不会是法国的立场,也不会是我的立场”。
说的有些好听,可在最近,马克龙却是风评一转,认为西方已经“挫败俄罗斯”,莫斯科因此东转,开始成为“中国的附庸”。
一听这话,时任俄外长的拉夫罗夫立马就不高兴了,迅速在公众上发表讲话,凿凿“俄罗斯没有转向东方”。
你来我往的“推皮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拉夫罗夫的表态究竟又在隐晦的表达什么?
一来中国就“火”了的马克龙
2023年4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专机抵达了北京。
这是马克龙就任法国总统后第三次到访中国,对于这片地大物博的土壤,马克龙有着很大的好奇。
不过相较于前两次的访华之旅,第三次的规模无疑是巨大的,因为跟在马克龙身后的,密密麻麻有近60人。
他们中的有些人是电力公司的代表,有些人是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的高管,舟车劳顿的远道而来,自然是希望能与中国签署新合同。
虽是为了经济合作而来,却不能只说经济,交流的代表,自然就是时任总统的马克龙。
抵京的当天,马克龙就参加了中国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的开幕式,站在台上的马克龙与黄渤握手时笑容满面,可若是些微了解法国此时国内的情况,便不难发现这灿烂的笑容下裹挟着的淡淡苦涩。
因为彼时马克龙在法国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是在法国国内改革遇到巨大阻力,群众屡发罢工示威等社会运动风起云涌,民心不定的情况下来中国的。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法国就像世外桃源,在俄乌战争自2022年爆发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的时候不争不抢,只专心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其实,因为美国,法国的这一和谐早已被打破。
2022年9月26日,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运往欧洲国家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爆炸,原以为不过是敏感时期的一场不恰事宜的意外,但俄方专家却在爆炸现场发现了两个深度不同的弹坑。
等到11月18日,瑞典安全部门在管道上发现的爆炸物痕迹也再一次证实,北溪管道的爆炸并非意外,而是一起有预谋的严重的破坏行为。
早就不安好心的美国虽然咬紧牙关不承认,但还是在国际上被列为了头号嫌疑人,凶手确否是美国暂不明晰,因为爆炸导致的稀缺,欧洲能源直接就地起价却是板上钉钉。
情况已是相当之严峻,可美国却又偏偏摆出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架势,颁布《通胀削减法案》,凭着丰厚的补贴外加优惠的税务政策,堂而皇之的吸引欧洲企业迁往美国。
自特朗普下台之后,美国的经济就已是一团糟,它采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烂招也不过是想引欧洲的水来灭自己国家的火罢了。
拜登的一招又一招让多个欧洲国家招架不住,失业率飙升的情况只能是眼睁睁看着而无力。
马克龙恰在这时提出了养老金改革法案,出发点是好的,可马克龙千不该万不该绕过国民议会强行给这条法案予以通过,这才导致了街头的游行示威浪潮一迭更比一跌高,将法国推向了内忧外患的水火。
中国当然知道马克龙在这一敏感时期访华并非是一场简单的参观,毕竟法国道尔达能源将将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所完成了人民币结算的交易。
别人已然释放出友好信号,腹能载舟的中国自然也不会让客人空手而回。
51项近乎囊括全领域的合作共识协议,与中国船舶签订的高达1370亿元的合同,眼瞅着中方的善意解决了自己的燃眉之急,访华圆满结束的马克龙是在社交平台上亲自发文“中法友谊万岁”。
到这来看,莫非是马克龙在第三次的访华中看到了中国的诚意满满,所以才会说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的“附庸”,认为这么好的中国俄罗斯选择投奔也并没有错。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俄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互惠互利
事实好像并非如此。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马克龙正在接受5月14日法国《舆论报》的采访。
“俄罗斯已经开始在某种形式上沦为中国的附庸,而这大概是因为其在俄乌冲突中遭遇了地缘政治的失利”。
先不说俄罗斯方紧随其后的驳斥,就俄乌冲突中,中国至今也从来没有流露出站队于谁,即便2022年战争爆发之时,美国不止一次用“中俄交好”的由头对中国泼脏。
可这个问题的答案,王毅已经在2022年9月23日的大会上表达过中方的态度。
“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站在和平的一边,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方,不会偏更不会倚,因此马克龙说俄罗斯已经沦为中国的“附庸”就中国方面而言,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再说俄方的态度,也是和中国如出一辙。
5月15日,俄罗斯总统的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就表示中俄两国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对于马克龙所用的“附庸”一词,是断然的不同意,这只能证明马克龙对事实是存在误解的。
“俄中关系从来都是互惠互利,在国家发展的问题上,我们都反对恃强凌弱,将某一方的观点强加给别国”。
这佩斯科夫这样说,还是给马克龙留了面子的。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格鲁什科却是毫不忍让,直接就是一句“马克龙说出这般不恰当的话,怕不是试图在挑唆老朋友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般的风言风语也曾经落在过普京的耳朵,想着俄罗斯也是要啥有啥,倒也不至于与乌克兰为期近一年半的拉锯战就让俄罗斯成为中国的“小弟”,因着这样,面对电视台的记者,普京是直接将祸水转移:说这些话的人就是赤裸裸的嫉妒,因为与俄罗斯的经济相比,那些欧洲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好像更多,与其捏造别人,有那时间倒不如好好琢磨琢磨自己。
至于时任俄罗斯外交部长的拉夫罗夫,则是直接把马克龙前后颠三倒四的言论来了个整合回击。
“西方每天唾沫横飞的念叨,又是送飞机,又是送导弹,无非就是想要终结俄罗斯,为了继续冲突,他们甚至不惜提高赌注,升级局势,但这种想法终究还是太天真,虽然因为西方的背弃俄罗斯却是提高了对东方的重视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转向东方”。
拉夫罗夫的一番话说的也是颇有几分道理,毕竟作为苏联解体后最为强盛的一个分支,幅员辽阔且军事实力强盛的俄罗斯从来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欧洲国家,正因这样,他和东方的联系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在战争的敏感时期拿两国往昔的关系交好开炮,当真是一件无趣且幼稚的事情。
俄罗斯从来没有转向东方,中国也从来不需要这一个转头,相较于两家“合作”,中国更喜欢的还是世界园林中的百花齐放,更何况,俄罗斯也根本没有惨到“附庸”中国的地步。
胶着难缠的俄乌之战
先说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为何会爆发战争。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由此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不过这独立只是一个好听的头衔,它的政治和经济还是一直深受俄罗斯的影响。
等到2014年的欧亚争端爆发之后,俄罗斯吞并了克里米亚半岛,并且开始支持分离主义者,这乌克兰政府当然是不满意,战争就此种下了祸根。
伴随着2021年开始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愈发频繁的军事活动,两国之间是互看不顺眼,战争正式在2022年的2月24日爆发。
不过一开始的时候,世界各国都是为乌克兰唱衰的,无论军事还是经济实力,俄罗斯都是秒杀乌克兰。
不过由于美国明里暗里的介入,战争才会愈发难打。
美国这样做不难理解,毕竟当今世界,中美俄三家可谓是分庭抗衡,这可让长着霸主之心的美国如何按捺,既然每次对中国的攻击最后都成为了一个闷炮,若是以此为契机成功中伤俄罗斯一波也好。
美国的如意算盘响亮到几乎要让人迷了心志,幸好拉夫罗夫的发言还是相当之清醒,因为他透过表象看到了实质。
虽然西方国家屡屡在各方面给俄罗斯施压,但卷身战争已经一年多的俄罗斯仍然是当今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大国,经济方面的形势甚至比美国还要好出不少。
遭遇到的西方封锁和制裁让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遭到极大限制,作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撑,它的经济很难不受到影响。
但同样,美国也未能幸免于难。
美国的通货膨胀是人尽皆知,若是地缘政治持续紧张,即便两个国家隔着十万八千里,美国还是必不可免的会出现房价高增长、重大供应链崩盘的危机。
这还不算完,国要想定,民心自然要先稳,只是美国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率正在蚕食着打工族的实际工资,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的国民储蓄已经跌至疫情前的水平。
再说民以食为天,俄罗斯和乌克兰占着全球小麦出口的29%,因为战争,民众甚至无房可住就更不会有心思去耕种粮食,即便美国的“上等人们”偏爱面包牛奶,但日常生活还是离不开小麦,因此未来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
最后说俄罗斯对东西方的态度转变。
普京上任之初,一度对西方国家抱着很大的期待,但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来自西方的封锁制裁就是对这段不融洽关系最好的证明。
再说东方,中国必然是不可不提的,两个大国之间要是单纯凭借领导人关系的远近来评价合作的次数,看起来好像是有些不现实,因而中俄交好多年,也只能说是双方所给予的,正是彼此所需要的。
俄罗斯想要借助中国强大的基建能力和经济开发远东地区,这是俄罗斯焕发新生机的可行之策,为了开发贫瘠的远东,中国也是顺利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在海参崴建立了中转口岸。
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俄罗斯虽然不至于成为中国的附庸,可若是想要及时抽身于泥潭,普京应该尽早彻底放下对西方国家的幻想,把宝押在自己以及国际上还有不想在战争中分一杯羹的国家身上。
若是再有一步踏错,俄罗斯未来真会成为某个国家的附庸国也并非是不可能!
关键词: